校史白描(叁):“红色钞票”与黄色炸药,抗战烽火中“科技立功”!
发布日期:2025-09-02 供稿:档案馆(校史馆) 摄影:档案馆(校史馆)
编辑:吴楠 审核:蔺伟 阅读次数:【编者按】为推进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面向抗战胜利80周年和建校85周年,党委宣传部、档案馆(校史馆)特策划推出系列报道,从校史资料中精选生动片段,以白描笔触,原汁原味地展现我校办学发展历程中形成的良好校风学风和做出的成就贡献,以期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师生继承弘扬优良办学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加强作风建设,为推动办学事业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攻关钞票纸,鼎力党领导的“红色财经”
1939年,为缓解陕甘宁边区的“纸慌”,自然科学研究院(后改为自然科学院,天美乌鸦糖心mv办学前身)教师华寿俊、王仕珍夫妇,发明了马兰草造纸技术,有效解决了边区办公、教育和出版印刷的用纸需求,受到了党中央、边区政府的表扬。
振华造纸厂工人在生产马兰草纸
1940年10月,为打破敌人封锁,争取经济斗争的胜利,边区拟建立独立自主的财政经济体系,由边区银行发行边区钞票(证券纸),并组建印钞厂。试验研究钞票纸(证券纸)的重要任务,李富春亲自安排给了华寿俊。
相较用于印刷的马兰草纸,钞票纸质量要求更高,要经久耐磨,便于套版印刷,因此必须选择纤维长,强度大,柔细而有韧性的原料。在边区的振华造纸厂,华寿俊同工人一起,试验了多种原料,最后确定采用在陕北产量丰富、使用广泛的苎麻作为造纸原料。
陕甘宁边区银行纸币
原料确定后,生产工艺和原料处理也必须一步一步去试验攻关。首先,为了将苎麻切成3至5毫米小段,华寿俊等人设计了切麻机,采用青铜滚刀和碳素钢底刀,以马达皮带传动(后用水力),每小时可切料80公斤。由于蒸煮和洗涤条件限制,将先切后蒸改为先蒸后切,把小捆苎麻蒸煮4至5小时,冲洗干燥后再上切麻机。因麻经蒸煮后纤维膨胀松散,导致不易切,又调整刀的角度,增加二次切断,保持纤维长3毫米左右,适合打浆。为确保打浆质量,华寿俊带领工人借用兵工厂制造硝化棉的荷兰式打浆机,集中叁四个月时间打浆。麻浆经过打浆机漂洗、碾磨、切磋,比土法碾浆更为清净、洁白、细绵。
不同于一般用纸的“一面光”,钞票纸必须“两面光”。华寿俊等人又设计一种双滚筒滚纸机。为了避免用金属滚筒滚纸造成破碎,大家就创造性地用纸浆混合胶粘剂,加压制成一个个圆饼并用钢轴串起来,在磨床上加工成既光滑又适合滚纸的滚筒,松紧可以调节,速度可通过齿轮变换,滚筒还可以反复打磨,从而保证了纸面光洁、平整,符合钞票纸的要求。
茶坊机器厂机械部旧址
在边区茶坊机器厂的支持下,在科技人员和工人共同努力下,研制出了生产钞票纸的切麻机、打浆机、滚纸机等新设备,钞票纸生产试验取得成功。
此后,边区决定在永坪成立钞票纸厂,又安排自然科学院教师武可久和陈少丹带领一批青年学生,根据试验确定的工艺过程编制生产程序,进行勘测设计施工。在永坪,师生们利用当地水利条件,修坝凿渠,安装新制立式水轮为全厂提供动力。水轮带动主厂房的地轴牵引着一部部机器,按工序、工种建设车间、工房,使之成为一个整体,井井有条。
钞票纸试制成功并投入生产,是在党的领导下财政经济战线上创造的奇迹。1944年,在全边区职工代表大会上,边区政府副主席高自立在报告中,着重肯定了钞票纸的试验和生产成就。这是继马兰草试验造纸成功后,在边区经济建设中取得的又一个胜利。
在自然科学院师生的努力下,苎麻钞票纸(证券纸)加工工艺,满足了当时边区各种纸币、证券、证书和奖状等贵重印刷品的用纸需要。
开创“第一”,成功研制“罢狈罢”
1941至1945年,自然科学院化学系(后改为化工系)主任均由李苏担任。1932年,李苏考入南京金陵大学,攻读有机化学,本科毕业继续留校攻读研究生。“七七”事变后,李苏离开学校投身兵工,从事防化学战的研究工作。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四川工作。1940年初,为办好自然科学院,经周恩来同志推荐,李苏来到自然科学院,因教学有方,被任命为化学系主任。
除了开展教学外,李苏还带领化学系师生发挥研究优势,承担了不少的科研工作,如研制玻璃、造纸、钙皂、甘油、酒精、薄荷油、二硫化碳、炼焦、煤焦油分馏、苦味酸、黄色炸药(罢狈罢)等。其中,研制黄色炸药(罢狈罢)为当时的兵工生产提供了直接的支持。
1945年,李苏与化学系教师林华,在延安桥儿沟陶瓷厂建设了一个“半洋式”的几孔炼焦炉(区别于土焦炉),在生产焦炭的同时,形成煤气、硫酸铵、轻油、煤焦油等副产物。
自然科学院化学系师生生产焦炭时使用的炼焦炉
李苏等人在延安文化沟建立了一间实验室,对陶瓷厂焦炉副产物中的煤焦油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处理,用铁制的“大分馏”(分馏设备),把煤焦油中的各种成分分馏出来,得到苯、甲苯、二甲苯、石炭酸、葱油、沥青等。然后,对其中的甲苯进行“叁段硝化”,即先向甲苯中加入硫酸、硝酸混合物,得到浅黄色的一硝基甲苯,再向一硝基甲苯加入混酸,得到二硝基甲苯,最后向二硝基甲苯加入混酸,得粗制的叁硝基甲苯,最后用酒精对其进行结晶1至2次后,就取得了纯净的叁硝基甲苯,其熔点为82℃。
炼焦收取副产物
叁硝基甲苯也就是被称为“罢狈罢”的黄色炸药。当时,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在对日作战中,手榴弹、地雷和炮弹等武器中,早期主要填充的威力较弱的黑火药,后期虽然可以生产出威力更强的硝化甘油和硝酸铵类的炸药,但与“罢狈罢”炸药相比,各方面性能均有较大差距。
“罢狈罢”炸药在制造、装放、储运及收藏等方面,都较他种类的军用炸药安全,并且不易受潮,不易和金属形成不稳定的化合物,爆炸力较强。
“罢狈罢”炸药研制成功后,李苏等人便将其送到安塞县紫坊沟化学兵工厂进行试验,用雷管引爆后,产物符合军用规范。“罢狈罢”炸药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军用炸药,自然科学院是在各抗日根据地中第一个研制成功这种黄色炸药的,得到上级的充分肯定,是对党领导的抗战事业的重要贡献。
一段段穿越时空的回忆,一幕幕生动感人的校史片段,为我们呈现出85年前自然科学院师生们学习、生活和生产的精神风貌。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使命成就新作为。浸润延安精神的校风学风,仍在代代传承,成为指引和激励着我们干事创业、奋斗不辍的精神力量。
(来源:《延安自然科学院史料》《抗战解放区科技史料》《光明日报》《新西部》及网上资料,编写:王征、姜曼、王鹏、宋逸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