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教学与科研,一碗水如何端平?
发布日期:2015-04-29 供稿:人民日报 赵婀娜 葛亮亮 邓睿 编辑:新闻中心 辛嘉洋 阅读次数:
【编者按】十八届叁中全会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作出战略部署,指明了我国高等教育未来改革与发展的方向。&辩耻辞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辩耻辞迟;,党委宣传部特在【学习园地】中开设&濒诲辩耻辞;他山之石&谤诲辩耻辞;栏目,搜集兄弟高校深化改革中探索、做法与经验,以供我校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中思考和借鉴。此次推荐刊载于《人民日报》的《教学与科研,一碗水如何端平(教学科研之辩)》一文。
——党委宣传部
4月22日,本报报道了国内高校&濒诲辩耻辞;重科研、轻教学&谤诲辩耻辞;的客观倾向。应该说,这种&濒诲辩耻辞;失衡&谤诲辩耻辞;由来已久。原因不少,涉及大学定位、评价体系、教师定岗等方方面面。高校教师在面临抉择时,受到职称评定、经费申请等更具&濒诲辩耻辞;含金量&谤诲辩耻辞;的诱惑,很容易倒向科研一端。
&濒诲辩耻辞;重科研、轻教学&谤诲辩耻辞;,失衡的天平如何校准,让高校不再&濒诲辩耻辞;偏心&谤诲辩耻辞;科研,让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这道题需要解答。
——编 者
教师职称和高校学科评价体系失衡
现行评价体系可以再优化
在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李奇教授看来,科研与教学关系的失衡,直接原因是教师职称评价体系的&濒诲辩耻辞;偏心&谤诲辩耻辞;。
&濒诲辩耻辞;厂颁滨&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贰滨&谤诲辩耻辞;等国际文献检索的英文简称,是不少大学教师的&濒诲辩耻辞;心病&谤诲辩耻辞;。在我国高校教师评聘工作中,能否在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并被这些国际文献检索库收录,几乎被等同于评价该教师学术水平的高低。
尽管各高校在教师评价体系中对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都做了要求,但实际上,完成要求的教学课时、不出现重大课堂事故,对一名大学教师而言不是难事,而教学效果是否&濒诲辩耻辞;优良&谤诲辩耻辞;则很难衡量。&濒诲辩耻辞;但科研就不那么简单了,科研项目、论文质量等往往有硬性要求,难度大得多。&谤诲辩耻辞;李奇认为,&濒诲辩耻辞;教学成果难以量化评价,职称评定更多与教师科研成果挂钩,使得不少高校教师把更多时间投入到科研上,渐渐忽视了教学。&谤诲辩耻辞;
对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杨卫曾指出,&濒诲辩耻辞;长期以来,我们的高校习惯使用统一的标尺来考评不同的教师,这种考评体系和标准较看重数量,却没有很好地体现&濒蝉辩耻辞;人尽其才&谤蝉辩耻辞;的理念。统一标准管理,相对简单,但高校发展到一定阶段更应强调个性。例如擅长做基础研究的,不得不以应用研究来追求所谓的业绩。而且由于科研工作成绩更容易获得量化肯定,教学工作就有意无意地被边缘化,原来所谓的教学科研两个中心演变成一切以科研为中心。&谤诲辩耻辞;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谷贤林认为,除了高校教师个人的职称评价体系,针对高校的学术和学科评价体系,同样存在&濒诲辩耻辞;偏心&谤诲辩耻辞;。
高校的综合排名、专业学科排名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对高校学科的评价关系到高校的地位、声望和生源。高校之间学科建设的竞争一直十分激烈,博士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成了高校争抢的&濒诲辩耻辞;稀有资源&谤诲辩耻辞;。而如何申请到博士点和科研项目,高校的科研水平是重要依据。
&濒诲辩耻辞;无论政府还是民间组织,在对高校进行评估、排名时,都把科研作为重要指标,因此学校不得不想尽办法推动科研建设,这就使得学校在制定教师评聘标准时,向科研倾斜,客观上也会造成科研与教学的失衡。&谤诲辩耻辞;谷贤林说。
高校条件有差别,教师能力有差异
大学定位与教师定岗可以更科学
教学与科研二者关系如何协调,多年来始终困扰着高校教师,更成为高校教学与科研改革、评价体制与用人机制改革的难点之一。
那么,大学的定位与教师的定岗能否更科学?所有的大学都应该承担科研重任吗?所有的教师都应该承担科研任务吗?
按照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不同,有研究者将国内高校分为&濒诲辩耻辞;研究型大学&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教学研究型大学&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教学型大学&谤诲辩耻辞;。其中&濒诲辩耻辞;研究型大学&谤诲辩耻辞;以培养高层次研究型人才和创新研究型成果的需求为主,更注重科研,每年授予的博士学位数也最多,国内一流大学多属此类;&濒诲辩耻辞;教学研究型&谤诲辩耻辞;大学的教学层次以本科生、硕士生为主,个别专业招收博士生;而&濒诲辩耻辞;教学型&谤诲辩耻辞;和&濒诲辩耻辞;高等专科、职业学校&谤诲辩耻辞;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更侧重于教学。
这样的分类,在李奇看来更具合理性,&濒诲辩耻辞;不同高校,办学条件有差别,在学科建设上理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规划。现状却是,&濒蝉辩耻辞;教学型&谤蝉辩耻辞;和&濒蝉辩耻辞;教学研究型&谤蝉辩耻辞;大学都在朝着&濒蝉辩耻辞;研究型&谤蝉辩耻辞;大学努力,都被&濒蝉辩耻辞;争做国内一流大学&谤蝉辩耻辞;的目标牵着鼻子跑。而成为&濒蝉辩耻辞;国内一流大学&谤蝉辩耻辞;的重要标准又是院士数量、博士点数量、科研成果的国际影响力等等,这也又间接导致了重科研轻教学的趋势。&谤诲辩耻辞;
并不是每位教师都是教学、科研齐发展的全能型人才。因此,&濒诲辩耻辞;精细化分类管理&谤诲辩耻辞;教师,让长于教学的老师专心教学,不勉强其从事科研工作;让长于科研的教师安心科研,同时也安排时间、精力反哺教学;这成为许多专家的呼唤。不少学者建议,针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应充分考虑教师劳动连续性、复杂性、创造性及个体自主性特点,探索多元、开放的评价标准。
目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多所高校,已经开始探索人事制度改革,将教师分为教学岗、科研岗、教学科研岗与管理岗,这或许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割裂二者的关系,看轻教学的价值
高等教育理念可以更健康
着名科学家钱伟长曾说:&濒诲辩耻辞;你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谤诲辩耻辞;科研与教学,是高校的两大重要职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教师要想成为&濒诲辩耻辞;一代宗师&谤诲辩耻辞;,科研能力与教学水平当全面发展才行。
复旦大学心理系主任孙时进教授认为,教学与科研不平衡,更多还是缘于观念上的&濒诲辩耻辞;盲区&谤诲辩耻辞;&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没有正确认识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将二者看成泾渭分明、截然对立的关系。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杨清表示,科研是教学的&濒诲辩耻辞;源头活水&谤诲辩耻辞;,没有科研做支撑,教学就会失去灵魂。高科研水平的教师,对教学内容理解得更为深刻透彻,教学更易做到深入浅出,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学习。教师及时将前沿学术成果补充到课堂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科研型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更多是思考问题的方式、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刻苦的钻研精神。
同时,教学是科研的&濒诲辩耻辞;隐形动力&谤诲辩耻辞;。有些教师认为,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会占据科研时间,对科研有害无益。杨清认为其实不然。教师要上好课,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宽阔的眼界,这有助于拓宽科研思路和领域。备课过程中阅读大量研究资料,能促使教师对问题的思考。课堂上师生互动,教师可能获得新的科研灵感。
因此,专家建议,大学教师既不能&濒诲辩耻辞;浮于&谤诲辩耻辞;教学而忽略科研,也不能&濒诲辩耻辞;沉于&谤诲辩耻辞;科研而疏于教学,更不能在双重压力面前一味抱怨,而应充分认识教学与科研的内在联系,并将这种认识落实于教学科研工作中,努力做一名研究型教师。当然,教师也要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比重,以求各尽其才。
另外,社会上也存在一种&濒诲辩耻辞;重科研、轻教学&谤诲辩耻辞;的观念,认为教学只是重复已知的事实,研究更具创造性,因此更有价值。这种观念在高校教师中也颇有市场,一些长于教学短于科研的教师甚至自惭形秽,为了&濒诲辩耻辞;更有价值&谤诲辩耻辞;,他们挤用教学的时间、精力,投身到科研上,结果科研没做出来,教学也耽误了。这就需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濒诲辩耻辞;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谤诲辩耻辞;,教学和科研是为培养人才服务的,没有高下之分。无论哪种工作,做到极致,都是创造性的劳动。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2015年04月27日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