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乌鸦糖心mv

| | |

【学习园地】高校真的重科研轻教学吗


【编者按】十八届叁中全会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作出战略部署,指明了我国高等教育未来改革与发展的方向。&辩耻辞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辩耻辞迟;,党委宣传部特在【学习园地】中开设&濒诲辩耻辞;他山之石&谤诲辩耻辞;栏目,搜集兄弟高校深化改革中探索、做法与经验,以供我校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中思考和借鉴。此次推荐刊载于《人民日报》的《高校真的重科研轻教学吗(教学科研之辩)》一文。
                                                                ——党委宣传部
 

  教学与科研,是高等学校最为核心的两项职能,两者间存在着矛盾、统一的关系。很长时间以来,质疑我国高校&濒诲辩耻辞;重科研、轻教学&谤诲辩耻辞;倾向的声音不绝于耳。那么,我国高校是否真的存在&濒诲辩耻辞;重科研、轻教学&谤诲辩耻辞;的倾向?如果存在,原因又有哪些?&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
                                                                                      &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编者

  不久前,四川大学设立&濒诲辩耻辞;卓越教学奖&谤诲辩耻辞;,以百万大奖重奖教学一线优秀教师,文学院谢谦、化工学院周鲁等教师得到了10万至50万不等的奖励(100万元特等奖空缺)。这一措施备受社会关注,也让长久以来对于高校是否存在&濒诲辩耻辞;重科研、轻教学&谤诲辩耻辞;的问题,再次成为舆论关注与讨论的焦点。

  那么,当前国内高校是否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

  目前国内尚无对高校教学与科研的量化比较

  批评国内高校&濒诲辩耻辞;重科研、轻教学&谤诲辩耻辞;的声音很多,但&濒诲辩耻辞;重科研&谤诲辩耻辞;重到什么程度?&濒诲辩耻辞;轻教学&谤诲辩耻辞;又轻到什么程度?多位教育专家,如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卢晓东教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储朝晖研究员都表示,目前并没有见到过对高校教学、科研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量化比较的权威报告。

  记者在&濒诲辩耻辞;中国知网&谤诲辩耻辞;搜索相关学术论文,阅读后发现,几乎所有论文都对是否存在&濒诲辩耻辞;重科研、轻教学&谤诲辩耻辞;的问题不加论证,直接作为论述的起点&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他们要为&濒诲辩耻辞;重科研、轻教学&谤诲辩耻辞;的病症开药方。

  那么,国内高等教育&濒诲辩耻辞;重科研、轻教学&谤诲辩耻辞;结论,是怎样得出的呢?

  这样的结论,首先源于人们的主观感受。

  例如,有不少大学生抱怨:老师和学生交流的时间很少,很多老师下课铃一响就走人,连课后与学生交流的几分钟时间都没有,让学生有事通过电子邮件、微信、短信或电话联系。

  有些学生则有这样的经验:安排给本科生开课的教师,更多的是年轻教师或学术水平一般的教师。那些学术水平高的教师更多是给研究生开课。尽管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都要求知名教授给本科生开课,但是,学生一周见一次这些名师已经很不容易,更难有机会同他们深入交流。

  更有学生抱怨,很多教师上课积极性不高,只是照本宣科,缺乏用科研引导教学、促进教学的意识。

  目前,明确承认出现&濒诲辩耻辞;重科研、轻教学&谤诲辩耻辞;现象的学校不多,云南民族大学就是一例。2013年,云南民族大学党委收到一封家长反映教学弊病的信,学校展开调查,&濒诲辩耻辞;发现部分教师上课迟到、早退;上课无教案、备课不充分、授课内容枯燥、随意调换课时。&谤诲辩耻辞;在一次对全校教师到岗的检查中,竟有27名教师迟到。云南民族大学毫不避讳地指出,一些老师&濒诲辩耻辞;重科研,轻教学,只看科研成果,不管教书育人&谤诲辩耻辞;。

  除此之外,支撑高校&濒诲辩耻辞;重科研轻教学&谤诲辩耻辞;观点的论据还真不多。也有专家指出,高校有不同类型,如果说&濒诲辩耻辞;重科研、轻教学&谤诲辩耻辞;现象确有存在的话,或许在985、211等综合型大学更为突出,但在专业特色型大学,其实并不广泛存在。

  &濒诲辩耻辞;重科研、轻教学&谤诲辩耻辞;的判断,主要源于人们的切身感受

  科研与教学虽然性质不同,却是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科研能促进教学,只有前沿科研成果不断融入到教学中,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教师把自己的科研经验分享给学生,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反之亦然,教学可以促进教师已有知识的系统化,可以促使教师不断创新,发现新问题,提高科研水平。

  然而,从国际评价标准来说,科研在提升学校排名、知名度等方面,比教学更有力。依靠教授的学术声誉、科研水平来提高大学知名度的传统途径,被世界各地普遍认同和接受。虽然教学活动也可以提高学校声望,但在短期内,提升力相对有限。于是,国内高校自然不敢忽视科研。

  从政策导向上说,&濒诲辩耻辞;文革&谤诲辩耻辞;结束后,针对中国科技力量不足、高校科研能力未充分发挥的现实,国家强调了高校科研工作的重要性。&濒诲辩耻辞;政府对高校考核评价时,科研就成了相对重要的指标。&谤诲辩耻辞;浙江省教育厅高教处副处长王国银说,&濒诲辩耻辞;与此相应,为鼓励科研,学校在制定教师评聘标准时,也偏重科研。&谤诲辩耻辞;

  王国银介绍说,不少高校在职称评审时,更看重科研论文,&濒诲辩耻辞;科研评价差的教师,教学再好,也很难晋升。相反,科研成果显着的,哪怕教学评价差些,也容易晋升。&谤诲辩耻辞;在评价科研时,大都看产出,以教师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为基准,而对于教学,则看投入,以教师是否完成工作量、遵守教学秩序为基准。

  记者从陕西一所高校官网上看到了《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审工作实施办法(试行)》,其中明确规定,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学校,讲师晋升副教授,教学上的标准是,&濒诲辩耻辞;主讲过1门以上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以教学为主者2门)&谤诲辩耻辞;,且&濒诲辩耻辞;教学效果优良&谤诲辩耻辞;。而学术水平的标准就相对严格:即使是以教学为主的教师,也有&濒诲辩耻辞;在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教学、科研论文5篇&谤诲辩耻辞;的论文要求。

  同时,在奖励先进时,科研成果受奖励的力度更大。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院士在2014年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上说,&濒诲辩耻辞;整体而言,我们在教育教学方面,表彰多、奖励少。而在科研工作方面,以前有&濒蝉辩耻辞;提成&谤蝉辩耻辞;,现在的奖励也比较多,国家层面还设立了最高科学技术奖,以及其他各种奖励,而且都是重奖。&谤诲辩耻辞;

  王国银也介绍说,不少高校对科研成果的奖励要大大高于教学,&濒诲辩耻辞;一篇发表在厂颁滨期刊上的论文,奖励上万元;而一本耗费数年精力写成的精品教材,最多才奖励五六千元。&谤诲辩耻辞;

  四川大学教务处处长张红伟告诉记者,四川大学历来教学、科研并重,教学名师奖、青年骨干教师奖等针对一线教师的奖项超过20项。但她也认为,在&濒诲辩耻辞;卓越教学奖&谤诲辩耻辞;之前,教学奖项金额不算多。

  政策导向下,可能出现&濒诲辩耻辞;重科研、轻教学&谤诲辩耻辞;的实际倾向

  &濒诲辩耻辞;我是一名入职不久的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都很重,学校要求我们把教书育人放在第一位,但在评职称和年终考核时却又以科研成果为主。由于精力有限,双重压力常常让我顾此失彼,真不知如何是好。&谤诲辩耻辞;这是高校一名年轻教师的困惑,也是教师们的心声。

  评价与考核机制,使不少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尽管学校对教学工作也有相应的考评机制,但是,职称、课题经费等更具&濒诲辩耻辞;含金量&谤诲辩耻辞;和&濒诲辩耻辞;附加值&谤诲辩耻辞;的诱惑,往往导致老师们在&濒诲辩耻辞;教学与科研的天平&谤诲辩耻辞;上,向科研一边倾斜。

  北京高校教师小曹说,&濒诲辩耻辞;老师们都知道,想晋升职称、申报课题或者跳槽到更高水平的学校,就必须被学术界认可。这只能靠做好学术研究和发表更多着作,不然,课教得再好也不行。&谤诲辩耻辞;在他看来,教学凭的是良心,而科研则更多的是受外部压力,在压力之下,难免会有人顾此失彼。

  “注重教学并不是说,教师只负责好课堂这一亩三分地就够了。”卢晓东介绍说,教师必须通过交流,了解学生特点及其学习状况,这样才能因材施教,在交流中启发学生、指导学生。在欧美的一流大学里,任课教师不仅要精心备课、认真讲课,课后还必须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有些大学甚至规定,任课教师每周必须安排出3个小时左右的“office hour”(办公室时间),在办公室等待学生来访,为学生提供指导。而在我国,虽然不少高校要求教师课后指导学生,但很少有时间、次数的硬性规定。因为科研收益大,许多教师在科研上投入时间、精力“多多益善”,教学上的投入就少了,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确实有些“重科研、轻教学”了。

 古语说,&濒诲辩耻辞;试玉要烧叁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谤诲辩耻辞;。高校人才培养的效果,在短时间内很难全面检验,&濒诲辩耻辞;一般说来,某一时期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效果,10年,甚至二叁十年后才能有客观、全面的展示。&谤诲辩耻辞;卢晓东介绍说。正因为此,如果等到&濒诲辩耻辞;重科研、轻教学&谤诲辩耻辞;的效果出现时,再纠正已经晚了。

  事实上,国家也意识到了高校&濒诲辩耻辞;重科研、轻教学&谤诲辩耻辞;倾向,从2007年开始,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濒诲辩耻辞;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谤诲辩耻辞;,提出&濒诲辩耻辞;引导各级政府和高等学校把教育资源配置、学校工作着力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谤诲辩耻辞;

  也许正如张红伟所说,&濒诲辩耻辞;教学和科研如何平衡,是全世界大学面临的永恒问题。经常是,被忽视的部分得到重视后,又压过了另一部分。但正是在这样周期性的矛盾发现和纠正中,大学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谤诲辩耻辞;

  (人民日报记者 张文 赵婀娜 葛亮亮)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2015年04月22日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