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大学要回归育人之本
——代表委员谈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发布日期:2015-03-20 供稿:光明日报 邓晖 晋浩天 徐畅 编辑:新闻中心 辛嘉洋 阅读次数:
【编者按】十八届叁中全会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作出战略部署,指明了我国高等教育未来改革与发展的方向。&辩耻辞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辩耻辞迟;,党委宣传部特在【学习园地】中开设&濒诲辩耻辞;他山之石&谤诲辩耻辞;栏目,搜集兄弟高校深化改革中探索、做法与经验,以供我校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中思考和借鉴。此次推荐刊载于《光明日报》的《大学要回归育人之本&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代表委员谈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文。
——党委宣传部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濒诲辩耻辞;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谤诲辩耻辞;。到底什么样的大学才是真正的世界一流?中国大学距世界一流还有多远?未来还要抓好哪些关键点?今年两会,这些问题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
一流大学要有一流学生、一流师资
记者:什么样的大学是真正的世界一流?中国大学的差距有多远?
蔡达峰:从根本上说,评价一个国家是不是有一流大学,核心标准在于这个国家是不是世界上重要的人才强国。这个&濒诲辩耻辞;强&谤诲辩耻辞;既是形容词,也可以理解为动词,就是人才让国家更强大。世界一流大学不能光看排行,还要看它为国家提供了什么,如果还没达到这个要求,即便我们出了一两个诺贝尔奖,或是有了排行榜上的一流大学,对国家来说意义也不大。因为它们还不能充分体现大学的功能。具体到一所高校而言,很难找到统一的评价模式,但有些基本的东西是公认的,比如要有一流学生、一流师资,然后再说一流设施。一流师资方面要看能不能吸引世界上最优秀的教师,一流学生不能以分数评判,而要从学生的好学精神、求学能力等判断。从这些角度来说,眼下中国高校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闵维方:我心目中的一流大学既是传承人类文明的典范,也是探索未知世界、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沿;既是真正能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地,也是能够汇聚各学科世界领军人物的高地;既是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机构、推动国家实现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促进世界各国人民相互理解、交流和友谊的桥梁。不得不承认,尽管&濒诲辩耻辞;985&谤诲辩耻辞;工程已经启动了十多年,但我们的高校仍与世界一流大学存在很大差距。
谈&濒诲辩耻辞;世界&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一流&谤诲辩耻辞;太多,谈&濒诲辩耻辞;大学&谤诲辩耻辞;还不够
记者:制约我国大学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障碍是什么?短板又在哪?
龚克:现在我们谈&濒诲辩耻辞;世界一流大学&谤诲辩耻辞;的时候,谈&濒诲辩耻辞;世界&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一流&谤诲辩耻辞;谈得多,谈&濒诲辩耻辞;大学&谤诲辩耻辞;的根本任务、基本职能不够。比如,我们现在拿论文指标来衡量时,往往把专门的科研机构跟大学一起比,这样的指标根本没有针对性。要衡量一个机构,必须紧扣最根本的内容,比如衡量一支军队,战斗力是根本。
现在中国大学最大不足是务本不够。这个&濒诲辩耻辞;本&谤诲辩耻辞;,就是立德树人的根本。我们的大学功能多样化,有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等。但要牢记,所有这些的基本中心,就是要&濒诲辩耻辞;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谤诲辩耻辞;。但中国大学把人才培养工作看窄了,看成是教学工作,并把其他工作跟它并行起来,忽略了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学生的主体作用,无论是在学习活动,还是在参与学校管理方面,与世界优秀大学相比,都有非常突出的差距。但这样的差距,往往被一些表面的文章数、引用数、拥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等所代替。
闵维方: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是大而不强、质量不高,导致一大批优秀青年人才都流向了国外。没有大量拔尖的高水平人才,我们很难在尖端科技方面领先于世界,实现真正的创新驱动发展,进而满足服务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转型的需要。
再来谈谈软指标。一流大学需要一流的办学理念、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目前,我们对一流大学应有的良好学术风气与精神、应有的优秀大学文化关注不够。大学应该有一种精神,有宽松活跃的学术氛围,使人们能在这里对真理进行执着的追求,使大学能通过不断的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去引领民族精神和社会进步。
建设世界一流,须咬住&濒诲辩耻辞;育人&谤诲辩耻辞;不放
记者: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中国大学还要走好&濒诲辩耻辞;哪几步棋&谤诲辩耻辞;?
龚克: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咬住&濒诲辩耻辞;育人&谤诲辩耻辞;不放,不能为那些肤浅、表面的东西所蒙蔽。如果真正把这个&濒诲辩耻辞;本&谤诲辩耻辞;做好了,把学生的创造性激发起来,一些指标也不应该差。我们往往把高等教育的各种功能并列着讲,把人才培养看成是好几种功能的几分之几,我觉得这样的定位,影响了我们的大学真正作为一所大学向着一流迈进。我特别欣赏清华大学曾经提出过一个&濒诲辩耻辞;优势转化战略&谤诲辩耻辞;,就是把学校的各种优势,学科优势、人才优势、科研优势、社会服务优势都转化为育人的优势。高校改革的方向也要朝这去,要把学生当主体,激发学生学习、教师育人的积极性,建立起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育人体系和评价标准,而不是在表面上做文章。
蔡达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师资至关重要。所有的世界名校里,教师和学生构建通达有效的沟通,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我们现行的教师评价系统,过分重视对教师科研成果的评价,忽略了其在人才培养上的投入,导致教师将完成最低任务作为课堂教育的指标,大部分精力投入在学术研究上,极大地影响了教育质量。争创一流的目标无可厚非,但关键还是要转变利益导向机制,引导教师做好本职工作,提升大学的教育功能。
闵维方: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是学科建设。我们必须处理好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冷门学科与热门学科、长线专业与短线专业、自然科学学科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关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处理好德育为先与全面发展的关系,个性化教育与社会化教育的关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要根据当今世界科学发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对立统一趋势,在专业教育中处理好&濒诲辩耻辞;宽口径&谤诲辩耻辞;与&濒诲辩耻辞;专门化&谤诲辩耻辞;的关系;在学科设置中处理好&濒诲辩耻辞;综合性&谤诲辩耻辞;与&濒诲辩耻辞;突出学科特色&谤诲辩耻辞;的关系。
(闵维方委员 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
(龚克代表 南开大学校长)
(蔡达峰委员 复旦大学副校长)
(资料来源:《光明日报》2015年03月16日06版)
(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