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学习园地】有文化高度,方成一流大学
发布日期:2014-05-12 供稿:人民日报 姜泓冰 编辑:新闻中心 辛嘉洋 阅读次数:
为了进一步促进学校建设,帮助广大教师、干部群体关注高等教育发展,了解行业发展前沿,拓宽视野,引发思考,党委宣传部特开辟“学习园地”专栏,为教职工推荐具有一定深度的新闻报道和理论思考。本周推荐刊载于人民网-人民日报人民时评的《有文化高度,方成一流大学》一文。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濒诲辩耻辞;软实力&谤诲辩耻辞;才是决定大学高度的关键。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拥有精神高地和文化底蕴的大学,才能成为&濒诲辩耻辞;世界一流&谤诲辩耻辞;
&濒诲辩耻辞;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丑别濒濒颈辫;&丑别濒濒颈辫;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谤诲辩耻辞;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引起了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的热议。一句&濒诲辩耻辞;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谤诲辩耻辞;的办学思路,更是引起不少人的共鸣。
成为&濒诲辩耻辞;世界一流&谤诲辩耻辞;,是许多大学的共同梦想。但纵观全球,能担得起&濒诲辩耻辞;世界一流&谤诲辩耻辞;的那些名校,谁是别人的翻版?谁又靠&濒诲辩耻辞;第二个某某&谤诲辩耻辞;来享誉?北大、清华能否成为世上&濒诲辩耻辞;第一个&谤诲辩耻辞;,成为与哈佛、牛津齐名甚至更有名的&濒诲辩耻辞;这一个&谤诲辩耻辞;,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对中国高校办学思路与价值取向提出了更高要求。
什么样的大学才当得起&濒诲辩耻辞;世界一流&谤诲辩耻辞;?不同的人、不同的学校有着各自的答案,但清华老校长梅贻琦先生的一句名言被一致认同&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濒诲辩耻辞;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谤诲辩耻辞;一流大学光有过硬的硬件还不够,还得有优秀的人才、深厚的文化、高尚的品质。&濒诲辩耻辞;软实力&谤诲辩耻辞;才是决定大学高度的关键。
然而,这样的道理,不少人尤其是一些大学管理者并未真正理解,反而抱着&濒诲辩耻辞;大楼逻辑&谤诲辩耻辞;一路狂奔、陷入歧途。君不见,一些地方的大学城动辄圈地成千上万亩,外观豪华的教学楼和实验楼拔地而起,一些高校盘子不厌其大、人数不怕其多,患上了&濒诲辩耻辞;巨人症&谤诲辩耻辞;。凡此种种&濒诲辩耻辞;土豪&谤诲辩耻辞;式做法,说明在一些人看来,&濒诲辩耻辞;世界一流&谤诲辩耻辞;不过是钱多、地广、楼高、派头足。这不仅有违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与教育规律背道而驰。
中国的教育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5亿人口3亿多文盲的教育弱国,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0%、规模世界第一的教育大国,更多平民子弟得圆大学梦,更多高校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其中的快速发展与巨大成就,绝对不宜以&濒诲辩耻辞;外国月亮才圆&谤诲辩耻辞;的心态一味妄自菲薄。当下,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一个发展关键节点上,大学怎么办?路怎么走?决定了学子们的未来,也决定了国家的未来。
鲁迅先生说:&濒诲辩耻辞;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谤诲辩耻辞;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北大所见证的荣光,教育所担当的重任,青年所肩负的使命,注定了中国高校绝不可能成为&濒诲辩耻辞;第二个哈佛&谤诲辩耻辞;,甚至如学者所言,若成&濒诲辩耻辞;哈佛第二&谤诲辩耻辞;还可能是种危险。&濒诲辩耻辞;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谤诲辩耻辞;,就是一种既着眼国情又面向未来的态度。为中国的改革发展孕育人才队伍,为民族复兴的梦想提供向上力量,大学无疑被寄予了厚望。
大学要有大师,先得有人立志做学问成为大师。想起晚年追问&濒诲辩耻辞;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谤诲辩耻辞;的钱学森先生的人生选择。如果早年不曾冲破重重阻力回国,世界科学界或会多一个着名物理学家乃至华裔诺奖得主;回国的选择,让他数十年间过着简朴低调的生活,却将祖国的航天国防事业一举前推了至少20年。孰重孰轻,今天的许多知识分子、名校毕业生,一样会面临这样的选择。而大学,正是让青年&濒诲辩耻辞;一开始就要扣好&谤诲辩耻辞;人生扣子的关键之地。
上海交大校长张杰前些天与学生交流时说,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我们的大学最缺的是自己的文化。而文化的涵养,远不如硬件建设一般可以拿来、速成,甚至也容不得一点急功近利。缺少精神高地和文化底蕴的大学,即便硬件再强,也会失魂落魄;不能扎根大地、与祖国同行的大学,即便肥壮高大,也难成&濒诲辩耻辞;一流&谤诲辩耻辞;。习近平总书记提醒广大青年学子,选择人生道路之初就要懂得&濒诲辩耻辞;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谤诲辩耻辞;,要在所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当不少名校竞相做出&濒诲辩耻辞;世界一流&谤诲辩耻辞;的冲刺宣誓时,何尝不需要想想,大学的&濒诲辩耻辞;历史&谤诲辩耻辞;该怎么去创造?
(人民日报2014年05月08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