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报】边读书 边训练——大学生运动员很快乐
发布日期:2013-07-20 阅读次数:
来源:中国体育报 特派记者 张旭光 编辑:党委宣传部
曾几时,在世界大运会赛场驰骋的中国运动员中,有很多人是&濒诲辩耻辞;运动员学生&谤诲辩耻辞;。如今,越来越多的运动项目在考虑运动员&濒诲辩耻辞;成材&谤诲辩耻辞;的同时也开始关注他们的&濒诲辩耻辞;育人&谤诲辩耻辞;。于是,在喀山大运会上人们看到了这么多的&濒诲辩耻辞;学生运动员&谤诲辩耻辞;。
&濒诲辩耻辞;运动员学生&谤诲辩耻辞;和&濒诲辩耻辞;学生运动员&谤诲辩耻辞;,变化的只是两个名词顺序,但意义却截然不同。&濒诲辩耻辞;学生运动员&谤诲辩耻辞;的身份首先是学生,运动员只是其特长的一个延伸。一名&濒诲辩耻辞;学生运动员&谤诲辩耻辞;应该和普通学生有着一样的学习任务和职业规划,但运动员的特长却使他有着比常人更加丰富的人生经历和选择。
&濒诲辩耻辞;我现在每天训练两个半小时,不过效果并不比在职业队整天训练差。&谤诲辩耻辞;卢斌原来曾在天津泰达足球俱乐部梯队,2005年第十届全运会后,萌生了离开职业队梯队去大学念书的想法,正逢北理工队冲甲,他就来到了北理工,边读书边踢球。&濒诲辩耻辞;踢专业最大的问题是封闭、隔离,每周只能回一次家,对社会上的事都不了解,不用动脑筋想问题。而在学校,除了能学习专业知识,还能接触到方方面面的人,这对踢球是非常有利的。&谤诲辩耻辞;卢斌分析说。
卢斌将于明年研究生毕业,按他的计划,他将留校当老师,同时也可以继续足球梦。&濒诲辩耻辞;我们球队的同学工作都好找。党员、英语四级、运动特长&丑别濒濒颈辫;&丑别濒濒颈辫;这些我们都有,越来越多的公司都重视通过足球来培育公司文化,所以大家的出路都不错。&谤诲辩耻辞;
和北理工的许多球员一样,胡明来自人大附中,有高中基础的他在班里排名前十,是“高材生”。而在队里,他也是打中甲联赛的第一替补,没有任何职业梯队背景的他,能在职业联赛中踢上球,着实不易。 他也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每天早晨英语晨读依旧雷打不动,每天晚上要去自习,周末也要选修双学位。“学校的考试周和比赛有时会冲突,在备战和复习的日子,我们基本都是上完课跑着去操场,训练完又赶快回去学习,”胡明说。“我希望可以继续读研究生,但成绩是一切的前提。”
两年前,杨洋以江西省跑得最快的中学生被保送进北京大学,一直是北京市大学生田径比赛100米冠军的不二人选。已经拿下英语四级的杨洋近期目标是通过英语六级。对记者&濒诲辩耻辞;训练会不会给学习带来不利影响&谤诲辩耻辞;的问题,他干脆地说:&濒诲辩耻辞;不会,我的还成绩不错,从来没有&濒蝉辩耻辞;挂&谤蝉辩耻辞;过科。&谤诲辩耻辞;
进入大学后,杨洋选择了新闻专业,在记者面前,他也透漏出对今后职业的向往:&濒诲辩耻辞;以后跑不动了,我或许会像您一样去当一名记者。&谤诲辩耻辞;
新闻链接:
(审核:王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