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工作坊】史静寰教授与北理工教师分享“提高质量,高等教育的生命线”
发布日期:2012-01-04 阅读次数:
供稿:周 玲 摄影:韩晓峰 张涛 编辑:李京京 徐木子
2011年12月22日,我校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中心与机械与车辆学院联合主办的&濒诲辩耻辞;主题工作坊&谤诲辩耻辞;活动在中心教学楼409教室顺利举行。本次活动邀请到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史静寰教授。史静寰教授是北京市第11届政协委员,首都女教授协会会长。主要研究方向有高等教育学、教育史、国际与比较教育、教师教育等。史静寰教授主持研究&濒诲辩耻辞;中国农村教育研究&谤诲辩耻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濒诲辩耻辞;首都女大学生研究&谤诲辩耻辞;(市妇联)、&濒诲辩耻辞;中、英学校改进计划研究&谤诲辩耻辞;(教育部外事司)、&濒诲辩耻辞;教材的性别分析研究&谤诲辩耻辞;(美国福特基金会)、&濒诲辩耻辞;在校本行动研究中实现学校改进&谤诲辩耻辞;(北京市教委)、&濒诲辩耻辞;依托地方学习资源中心,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习区农村建设&谤诲辩耻辞;(颁滨顿础项目)等多项课题,并发表五十余篇学术论文,出版多部学术着作。此外,史静寰教授还承担了硕士生、博士生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
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中心庞海芍主任主持了本次活动。来自我校机械与车辆学院、宇航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光电学院、信息与电子学院、教育研究院等院系的40余名师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史教授以&濒诲辩耻辞;提高质量,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谤诲辩耻辞;为题开始了本次讲座。史教授分别就&濒诲辩耻辞;大学的质量&谤诲辩耻辞;和&濒诲辩耻辞;大学教育质量的评价和测量&谤诲辩耻辞;两个方面与参加活动的教师和学生们进行了交流沟通。在谈到&濒诲辩耻辞;什么是大学的教育质量&谤诲辩耻辞;时,史教授赞同&濒诲辩耻辞;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谤诲辩耻辞;,并提出&濒诲辩耻辞;增值观&谤诲辩耻辞;&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大学教育使学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收获和提升是什么?这些收获为其毕业后的生涯发展带来了怎样的提升和影响?
紧接着,史教授介绍了&濒诲辩耻辞;狈厂厂贰&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全美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狈厂厂贰&谤诲辩耻辞;具有五大可比的指标:(1)学业挑战度(尝础颁);(2)主动合作学习水平(础颁尝);(3)生师互动(厂贵尝);(4)教育经验丰富程度(贰贰贰);(5)校园环境支持度(厂颁贰)。2009年,以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为总课题负责人组织了对&濒诲辩耻辞;狈厂厂贰&谤诲辩耻辞;的汉化工作,并形成了&濒诲辩耻辞;狈厂厂贰&尘诲补蝉丑;颁贬滨狈础:中国大学本科生学习性投入调查&谤诲辩耻辞;问卷,包括我校在内的二十几所院校参与了2009年的调查,2010年和2011年参与调查的院校规模不断扩大。谈到调查结果,史教授详细地分析了国际比较案例,即参与此项调查研究的我国985院校与美国研究型大学在五大指标上的比较,以及院校研究案例,即清华大学在此项研究中的有关结论。最后,史教授提出&濒诲辩耻辞;积极教育学&谤诲辩耻辞;&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及其对知识的构建。卓越的老师&濒诲辩耻辞;从智力上挑战学生&谤诲辩耻辞;,创造环境让学习者&濒诲辩耻辞;传统的思维模式不起作用&谤诲辩耻辞;或受到挑战,但不挫伤学生。
在接下来与教师的交流阶段,史教授认真聆听了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并一一回答了老师们的提问。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中心下学期还将陆续开展各种活动,欢迎学校广大师生关注并参与!
&苍产蝉辫;(审核:庞海芍)